查看原文
其他

大唐时家林发文谈“碳中和”:到2030年,存量火电全面参与调峰;到2060年,存量火电替换基本完成

电力现货市场实务研讨会(第一期)
3月11-12日·山西

第三届综合能源服务大会及氢能论坛

4月8-9日·上海
谢老师 13146670735


2021年1月13日《学习时报》刊发大唐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时家林署名文章《践行“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时家林在文中表示:

从未来发展路径看,我国目前以煤为主、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转型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次完成由煤炭到油气,再到可再生能源的两次更迭,而应直接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实现跨越式、创造式发展。为此,应分两个阶段推进“碳中和”目标:第一阶段:到203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油、气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存量火电全面参与调峰,消费侧大量布局储热/冷、电动车、电制氢等灵活性产业,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终端电气化率继续快速提升,大幅减少对国际油、气资源依赖。第二阶段:到206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煤炭的替代,储能、氢能技术实现大规模成熟应用,绿电为核心的能源体系成为我国能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平台,存量火电替换基本完成。




践行“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

时家林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中国的碳排放要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2030年阶段性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急需加快摒弃原先粗放型、高污染的发展道路,加速推动能源领域深度变革,逐步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走出能源转型升级的“中国模式”。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技术创新驱动能源领域加速变革。当前,以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电动车和氢能产业的发展和落地加速实现,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从供给侧看,风能驱动叶片做功产生电能,光伏通过半导体直接将光能转化成电能;从需求侧看,电动车、电制冷/热等电气化技术不断成熟推广。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终端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能源利用从“高碳”转向“无碳”、从“黑色”转向“绿色”,供需两端的能量转换都在逐步脱离“高温高压”,能源领域即将从“火药时代”迈入“冷兵器时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蓝图已呈现在眼前。能源供给侧加速无碳化进程。我国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已突破4亿千瓦,相当于英、法两国电力装机总和。青海、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北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青海柴达木盆地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理论上光伏装机可达100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可达20万亿千瓦时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全国终端能源需求(目前终端消费电量约7万亿千瓦时,若交通、建筑用能等全部由电能替代,消费总量约10万亿千瓦时)。目前,新能源装机年增量约为6000万千瓦。若增量按10%增速增长,到2030年,新能源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可以超额完成2030年12亿千瓦目标;若随后30年保持年增量不变,到2060年新能源总装机约60亿千瓦,每年可提供12万亿千瓦时清洁电量。新能源装机以复利形式增长,“碳中和”战略目标可以加速实现。能源消费侧加速电气化进程。电动车、氢能、储能、热泵、储热等技术快速发展,交通、供暖等用能终端电代油、代气、代煤的步伐不断加快。全面电气化进程将引起能源消费结构的巨大变革,是一场效率革命、成本革命,电力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能效、成本和环保优势逐步显现。同时,大数据、物联网、5G等信息与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可以对每个发、用电单元进行精准控制,以数字化手段构建需求侧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荷随源动、源荷互动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新能源间歇性问题的解决路径。坚持系统思维,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传统能源体系下,煤、油、气、电、核等各类能源形式相互割裂、各自为战,行业与行业之间壁垒严重,能源体系的整体布局还是脱离不了缺煤找煤、缺油找油、缺气找气的思维模式,造成了综合效率的低下。实现“碳中和”目标,急需打破行业壁垒,坚持系统思维,立足整个能源系统全局,统一谋划,全盘考虑,通过电的“空间转移”和“时间转移”,构建绿电为核心的“发输储用”一体化现代能源系统。能源供应侧,构建清洁化的能源供应系统,以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取代油、气、煤等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导一次电源。特别是在风、光资源优势突出的西部、北部地区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将廉价清洁能源送出,实现我国清洁能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空间转移”。能源消费侧,构建高弹性的能源消费系统,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终端的电气化进程,从需求侧改革做文章,通过合理电价机制引导需求侧可中断、可调节负荷有序调整,统一调度分布化的需求侧资源,变散兵游勇为集团军作战。加快储能、储热/冷、电动车及氢能的发展,在风、光等新能源出力高峰、电价较低时,将电能转化各种形式能源“储存”,在风、光等新能源出力不足、电价较高时,使用储存的能源供能,从而实现能源的“时间转移”。此外,在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时,同样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能源、经济、生态的协同发展。如在内蒙古地区发展新能源,1亿千瓦的风电装机每年可提供3000亿千瓦时清洁电量,可替代1.5亿吨产能的煤矿,减排二氧化碳2.3亿吨。同步开发新能源基地与现代农牧业基地,开展荒漠治理、治沙,可以减轻草原放牧强度,变革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电为核心,加速完成电力系统大变革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两次能源革命,其间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等重大技术创新,直接驱动了能源行业发生变革。目前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5G等重大技术革新,已经为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重大技术创新给行业带来的变革往往是渐进过程中的一个突变。我们要充分看到技术进步与创新给新能源、电气化发展带来的“加速度”。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对传统“发输用”同时完成的电力系统而言是一次变革,将带来若干重大转变。系统向“发输储用”转变。系统中的电制氢、电制热/冷、电动车充放电等不仅承担着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作用,更是系统负荷调节的“蓄能器”,使电力系统由“发输用”向“发输储用”模式转变,需求侧的各个用能、储能单元可以实时响应发电侧出力,让负荷跟随发电侧调节,适应新能源出力特点,彻底解决间歇性问题。预计2030年,我国电动车保有量或超1亿辆,可达50亿千瓦时以上的储能规模,相当于北京市半个月的用电量,需求侧将拥有海量“储能”资源。社会总体用能成本下降。电能替代增量可以通过“时间转移”实现在低谷时段消纳,不会过多新增电网投资成本。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供能成本的下降,终端电气化的推进带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这样,现代能源体系不会推高能源利用成本,社会总体用能成本会呈下降趋势。变总量平衡为时空平衡。过去能源系统往往更关注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量的匹配问题,即发即用,就地平衡。现代能源体系将通过电的“时间转移”“空间转移”,打破原有能源供给的时空约束,推动多种能源互补利用,实现更大时间、空间尺度的系统性平衡。从未来发展路径看,我国目前以煤为主、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转型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依次完成由煤炭到油气,再到可再生能源的两次更迭,而应直接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实现跨越式、创造式发展。为此,应分两个阶段推进“碳中和”目标:第一阶段:到203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油、气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存量火电全面参与调峰,消费侧大量布局储热/冷、电动车、电制氢等灵活性产业,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终端电气化率继续快速提升,大幅减少对国际油、气资源依赖。第二阶段:到2060年,着力推动绿电对煤炭的替代,储能、氢能技术实现大规模成熟应用,绿电为核心的能源体系成为我国能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平台,存量火电替换基本完成。“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我国能源革命逐步迈向深入的过程。加速构建“绿电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对内而言,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举措,非化石能源将进入“倍速”发展阶段,带动新能源、储能、制氢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加速完成能源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对外而言,可以展示我国对全球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增加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引领全球能源共同体建设。(来源:《学习时报》)



年度新闻系列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